主講嘉賓

宋逸(副教授)

宋逸(副教授)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所長,
北京大學醫學部,

宋逸是北京大學醫學部副教授,在中國兒童肥胖和體質研究等興趣領域出版了12本書和151篇文章。 現任教育部、衛健委、疾管中心等兒童青少年健康相關政策部門的政策顧問。


講座主題:

衡量中國青少年健康與福祉的數據和指標:優先事項和當前差距

講座摘要: 我的講座將介紹一個符合當前中國青少年健康需求的健康指標體系,並透過最新數據指出數據缺口和值得深入研究的重點問題(心理健康等)。

主題:

  • 符合當前華人青少年的健康需求的健康指標體系
  • 使用當前資料探索華人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領域與找出資料缺口

譚瑰賢(助理教授)

澳門鏡湖護理學院

英國愛丁堡大學博士,曾在英國倫敦St Christopher’s Hospice任職紓緩及安寧療護專科護士。自2016年,Joanna 成為北京生前預囑推廣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致力在中國發展和推廣紓緩及安寧療護的理念和臨床實踐。在2019-2021年間,Joanna 獲資助完成為期2年的博士後研究,瞭解中華文化如何影響人們對紓緩治療和安寧療護的看法和理解,以及調查預設照顧計劃在長期社區護理機構中的模式。


講座主題:

重新定義生命末期的希望

講座摘要: 當治癒對於患有生命極限疾病的人來說不是一種選擇時,重新定義希望就變得至關重要。在臨終關懷領域,關於希望的傳統討論往往圍繞著追求治癒和延長生命。然而,這種狹隘的視角忽略了希望對個人及其家庭真正重要的深遠意義。

希望是複雜的、多面向的,是一種因人而異的深刻的個人經驗。 雖然臨終關懷的臨床面嚮往往強調絕望和悲傷的情緒,但探索希望的意義和保持希望對於支持臨終時的情感歷程和為喪親過程奠定一個堅韌的基礎是至關重要的。

越來越多的研究認識到,有必要將希望概念化,尤其是對面臨臨終經驗的兒童及其父母而言。在這種情況下,培養希望可以提供應對機制,並在失去親人的巨大悲痛中提供慰藉。 身為一名臨終關懷護士,我希望能闡明在面對絕症時培養希望的關鍵作用。

透過對希望更廣泛的理解 (安慰、情感幸福和有意義的聯繫), 我們可以在這充滿挑戰的旅程中大大提高個人及其家庭的生活品質。正是透過培育希望,即使在無法治癒的情況下,我們也能真正減輕痛苦,並為更具同情心和支持性的臨終體驗鋪平道路。

Key themes:

  • 希望為臨終關懷的一種因應機制
  • 重新定義希望,讓臨終體驗更有同情心與支持性

Mariana Negrão(助理教授)

臨床心理學家
葡萄牙波爾圖天主教大學教育與心理學院

Mariana Negrão是 Human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re (CEDH) 的研究員。 她的教學、研究和介入活動致力於解決為人父母、逆境與發展領域以及促進和保護兒童權利等問題。 目前,她正參與有關家庭寄養、貧窮風險家庭的育兒介入、學校環境中的創傷知情照護的(跨)國家研究計畫。 她也是一名從事兒童和家庭工作的臨床心理學家、家長顧問和寄養家庭監督員。


講座主題:

為兒童發展構想安全的培育環境:葡萄牙兒童福利制度的機會與挑戰

講座摘要: 我的講座將反思葡萄牙兒童福利制度當前面臨的機會和挑戰、針對如何加強社區家庭支持的應對措施、追求高品質和具創傷知情知能的寄宿照顧、家庭寄養照顧模式過渡期和探索統一從事替代照顧兒童工作的專業人員的定義能力概況。我希望這份研究可以作為圍繞著全面保護兒童的全球目標和文化特性進行跨文化思考的起步點。

主題:

  • 思考葡萄牙兒童福利制度當前的機會與挑戰
  • 以葡萄牙不斷變化的兒童福利制度為起點,在全球進行跨文化思考,全面保護弱勢兒童的相關性

黃建忠(教授)

美國羅格斯大學社會工作學院
華民研究中心主任

黃建忠博士,美國羅格斯大學社會工作學院教授、華民研究中心主任。 1998年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工作學院,獲哲學博士學位。 他的研究著重於社會福利政策和社會工作對弱勢群體福祉的影響。 近年來,黃博士研究公益慈善、非營利組織及社會創新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黃博士共編輯翻譯了7本書並發表超過100篇學術論文。


講座主題:

兒童和青少年福祉:來自正念和生活技能培訓的證據

講座摘要: 兒童和青少年的福祉是個人發展的關鍵指標,因為它關係到終身發展的基礎,包括身體、認知、情緒和社會發展,尤其是在充滿挑戰的時期。 正念是有意識地專注於當下,並以非評判的方式做出反應。 源自於正念的接納和開放的意識狀態可以有益於身體、認知、情緒和社會發展。 生活技能是適應性和積極行為的能力,使個人能夠有效地應對日常生活的需求和挑戰。 在這次演講中,我將檢閱正念和生活技能訓練可能是改善兒童和青少年福祉程度的兩種潛在方法的證據。 來自中國 7 項研究的實證證據表明,正念訓練和生活技能訓練都是透過改善兒童和青少年的健康狀況和處理日常生活中的逆境的能力來改善兒童和青少年福祉的兩種有效方法。

主題:

  • 回顧中國 7 項研究的經驗證據,正念和生活技能訓練是改善兒童和青少年福祉的兩種方法
  • 透過正念和生活技能培訓,兒童和青少年可以更好地應對日常生活中的逆境

曾慧菱博士

聖若瑟大學社會工作學系訪問學者

Elsa Tsang(教育學碩士、教育學博士)從學校社會工作者做起,支持在教育環境中為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她對這一領域的承諾促使她在英國攻讀教育學碩士學位,專攻全納和特殊教育需求。十多年來,曾博士在幼稚教育和資優教育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教育界和國際非政府組織做出了重要貢獻。她的研究和實踐經驗反映了她對確保殘疾兒童享有平等教育機會的深厚熱情,特別是通過探索社會工作者在全納教育中的作用。


講座主題:

社工在殘疾兒童融合教育中的作用

講座摘要: 在全球承諾為殘疾兒童提供平等教育機會的背景下,實現融合教育仍然是一項挑戰。儘管學術界已對全納教育進行了廣泛研究,但這目標尚未完全實現。本講座強調了社會工作者在成功實施融合教育中的關鍵作用。 透過11項研究系統性的回顧,本講座探討了社會工作者在促進和改善殘疾兒童融合教育方面的獨特貢獻和影響。

主題:

  • 社會工作人員在實施融合教育中的角色
  • 社會工作人員推動殘疾兒童教育之貢獻

劉一龍 (副教授)

台灣天主教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劉一龍博士為天主教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他的研究集中在人口統計和貧窮研究。近期則致力於創新教學。他擁有中正大學社會福系博士學位。研究專長為人口研究、貧窮研究。


Topic:

孩子去哪了?台灣的總生育率與兒少休閒育樂趨勢

講座摘要: 本研究以「孩子去哪了?」為題,同時討論臺灣生育水準和兒少休閒育樂的趨勢。首先,經過調整,臺灣的生育水準仍在超低水準,宣告人口結構老化已經不可避免,需要從出生和遷徙制度著手來提高生育率,並提前為大規模人口老化做準備。其次,有關兒少休閒育樂的討論,家長選擇學齡前兒童休閒場所之考量因素為可近性和經濟,政府提供的免費場所會是好選擇。學齡兒童和少年的休閒育樂則有靜態多、動態少、使用科技產品的趨勢,需要適時介入讓兒少將注意力集中在現實情境中。

主題:

  • 台灣生育率趨勢及對人口老化的影響
  • 台灣父母選擇兒童休閒活動的考量因素以及引導兒童參與電子設備以外的實際生活活動的干預措施

最後更新: November 15, 2023 在 1:15 pm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