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專訪|馬健俊:思維與邏輯碰撞是一件有趣的事
校友專訪|馬健俊:思維與邏輯碰撞是一件有趣的事
09
Jul
09/07/2024
「聖大以更開放性引導的教學方式,極大促進我的創新能力。」馬健俊,聖若瑟大學藝術及人文學院建築學碩二畢業生。談及當初入讀我校的契機,他與我們分享選擇入讀建築學的緣由。「入讀課程是基於自己學士時已對建築學專業產生濃厚的興趣,期後在透過本科保送生計劃的推薦下,因而有來澳求學深造的契機。」
求學來澳深造,感受各國文化背景的建築發展脈絡
「聖大以更開放性引導的教學方式,極大促進我的創新能力。」馬健俊,聖若瑟大學藝術及人文學院建築學碩二畢業生。談及當初入讀我校的契機,他與我們分享選擇入讀建築學的緣由。「入讀課程是基於自己學士時已對建築學專業產生濃厚的興趣,期後在透過本科保送生計劃的推薦下,因而有來澳求學深造的契機。」
對於如何把在校所見所學應用到課業上,他感恩聖大採用國際化師資教學,讓他學習的過程中收益匪淺。「在學習上,我想藉此分享一下兩位讓我產生深遠影響的教授們。第一位是建築與設計系主任蘇偉圖(Prof. Nuno Soares)教授,基於他在歐洲的學習經歷,給我帶來了嶄新的視野。如在課堂中,他經常鼓勵我們去創新,包括在設計形體或風格方面。與此同時,蘇主任亦會循循善誘教導聖大學子需要額外留意的事情,又如建築對城市乃至社會的意義和人文關懷等等。而另一位則是來自香港,同時是我論文的指導老師馮仕達教授(Prof. Stanislaus Fung),他是一位博聞多識的人。經常教導學生思考並從客戶的實際角度出發,以及如何製作一個合理能被客戶認可的方案。在我畢業論文書寫期間,他還專門找了包括但不限於同濟大學的教授,上海某設計院的設計師等專業人士,在線上對我的論文給予適切的幫助,讓我獲益良多。」
聖大多元教學課程,啟發培養正向邏輯思維
值得一提的是,馬同學稱在老師們不同的教學理念和教導下,他感受到思維與邏輯間的不斷碰撞,並認為是一件有趣的樂事。「蘇教授教學生設計時,常常會讓我們先從形體出發,讓功能跟隨形式。而馮教授則較偏向傳統做法,以功能流線為導向,讓形式追隨功能。前者偏向於後現代主義,後者則偏向於現代主義。我在接受他們不同理念的教導下,確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據悉,我校建築學碩士課程,涵蓋數碼設計技術、歷史遺產保護、建築檔編備、管理和創業、城市化和建築研究等主題,對於教學單元涵蓋不同的主題,同時因校方規定學生需到建築行業進行實習,馬健俊表示「建築」這個產業最終是要面向市場,他認為課程設置讓他能提前接觸實際情況,同時把書本上的知識技能和現實案例結合,相互相成,恰到好處。
豐富校園生活,提升自身學習能力
在學習的同時,馬健俊亦不忘積極參與校園活動。他組織聖大普通話辯論隊,作為我校普通話辯論隊的一員,更在該隊伍首次出賽「第二十屆澳門高等院校學生辯論比賽」中取得亮麗的佳績,同時榮獲「最佳辯論員」的獎項。
「組建一支辯論隊就我個人而言,是一項充滿挑戰同時極富成就感的任務。特別在選拔隊員中至關重要,這不僅關乎個人的口才與邏輯思考能力,更在於團隊成員間的默契與協作。每位隊員都需具備獨特的視角和深厚的知識儲備,以便在激烈的辯論中發揮關鍵作用。」
在日常訓練過程中,他表示隊員們會共同分析案例,不斷磨練策略與技巧。「我們代表聖大曾參與兩次比賽。其中包括第二十屆澳門高等院校學生辯論賽,我校突入複賽,並獲第四名的佳績。另一場則是二零二三年澳門「廉政盃」辯論邀請賽,辯論隊則榮獲銀牌。」與此同時,他由衷感謝每位隊員的努力不懈。「我們一起的團結協作,共同譜寫了一段難忘又珍貴的經驗。」
「他」的故事非止步於此
對於畢業後的去向,馬同學稱畢業後會嘗試回到廣州工作。「學歷對我們建築產業是一塊敲門磚,它能讓我前往一定的平台。而過去我既在內地接受過中式建築設計教學,現在也在本澳領略外國的建築邏輯思路。這對我而言,更能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築發展脈絡。基於對未來建築設計發展潮流,形成自己的一套建築設計方法,這些閱歷也是我作為一個建築師在聖大這些年裡面收穫最寶貴的財富,也是我面對職場立足的資本。」